在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武漢大學校長張平文針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發表了獨到見解。他指出,人工智能并非“洪水猛獸”,而是一種工具,關鍵在于教師和教育模式如何適應這一新技術的融入。
張平文強調,諸如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本質上都是為人類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便利的工具。然而,部分教師因尚未適應這些新技術,對AI產生了誤解甚至抵觸情緒。他比喻道:“這就像家長面對孩子玩手機或游戲時的困惑,生硬阻止往往適得其反。關鍵在于教育孩子如何自控,合理使用?!?/p>
他進一步指出,不能因為教師自身的不熟悉,就剝奪學生使用AI的權利。AI的出現已經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適應這一變化。教師需要重新思考教學方法,包括作業布置和考試方式,因為傳統方式在人工智能時代可能已不再適用。
張平文還提到,DeepSeek、ChatGPT等大模型工具本身并不存在“過度使用”的問題。防止AI濫用,關鍵在于培養學生具備使用AI解決問題的能力、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以及控制使用時間的能力。他同時表示,武漢大學在人才培養上,將堅持理工科與社科并重,不會縮減文科的發展。
回顧過往,教育部去年11月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這一政策體現了國家對人工智能教育的高度重視。
而在今年5月,教育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規定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但允許教師在課內適當使用輔助教學;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高中階段則允許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這一規定旨在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和需求,合理引導AI在教育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