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路透社從兩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處獲得的消息,英特爾公司正醞釀一場重大的戰略轉向。新任首席執行官陳立武計劃對英特爾的芯片代工業務做出根本性調整,決定暫停對外推廣其18A(1.8納米)制程技術,轉而全力投入研發下一代14A(1.4納米)工藝。
這一戰略轉變,預示著英特爾將背離前任首席執行官基辛格所制定的代工業務擴張藍圖。自2021年基辛格提出IDM 2.0戰略以來,英特爾一直主打“技術開放”,力圖通過18A等先進制程技術,與臺積電爭奪市場。然而,盡管英特爾宣稱18A工藝將于2025年底實現量產,但客戶接受度遠不及預期。
據知情人士透露,陳立武團隊評估后認為,18A及其衍生版本18A-P因技術成熟度、良率及成本競爭力等方面的不足,對外部客戶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因此,陳立武決定,英特爾應停止“用不成熟的技術推銷自己”,轉而專注于提供客戶真正需要的定制化解決方案。
在新戰略下,英特爾將不再將18A作為獨立的代工服務對外銷售,而是將其保留用于內部產品,如計劃在2025年晚些時候量產的“Panther Lake”筆記本電腦芯片。與此同時,英特爾的研發重心將轉向14A工藝。據英特爾內部文件顯示,14A被寄予厚望,被視為“超越臺積電N2的制程節點”,并計劃在2027年實現量產,旨在晶體管密度、能效比等關鍵指標上實現代際領先。
然而,這一戰略調整也將給英特爾帶來不小的財務挑戰。據行業分析師估算,18A及相關技術的研發投入已高達數十億美元。若無法通過代工訂單回收成本,英特爾可能面臨數億至數十億美元的資產減計。英特爾還需與微軟、思科等已基于18A技術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的客戶重新談判合同。
近期,英特爾已啟動了一系列裁員計劃,以應對業務調整帶來的挑戰。自6月以來,公司陸續裁撤了汽車芯片部門及芯片設計核心崗位,涉及員工超過20%。據美國加州勞工部門文件顯示,英特爾圣克拉拉總部將于7月15日啟動新一輪裁員,主要涉及物理設計、邏輯開發等非核心團隊。
與此同時,陳立武正積極推動公司文化轉型,強調“效率優先”。他要求管理層級壓縮至競爭對手的一半,并取消“團隊規模”作為關鍵績效指標(KPI),以進一步提升公司的運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從財報數據來看,英特爾代工業務的挑戰依然嚴峻。2025年第一季度,該業務虧損仍高達23億美元,盡管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但距離公司提出的“2030年底前實現經營收支平衡”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
截至目前,英特爾官方尚未對“18A戰略調整”的傳聞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