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碳中和遭遇瓶頸的背景下,中國能源科技領域迎來里程碑式突破——宇太能源日前宣布,其自主研發的"中微子泵"發電設備已實現連續24小時運行,平均凈輸出功率達7.2kW。這一成果標志著我國首次將理論物理中的"幽靈粒子"轉化為可量化電能,為人類突破能源困局開辟了一個條路徑。

圖:中微子模擬圖(來源于AI)
技術突破:從實驗室到工業化的跨越
據宇太能源負責人介紹,該設備通過多層納米復合材料、磁場及電磁場構成的中微子"動能捕獲矩陣",成功將中微子穿透的動能轉化為電能。中微子雖體積及質量微小,但在每秒650億個/平方厘米的通量下,已能產生工業級電能輸出。該企業核心突破在于:
1. 運用納米材料疊加磁場及電磁場,產生中微子“泵送效應”,順應中微子運動、“變味”及振動規律,增強對中微子動能的引導及吸納能力。
2. 通過“磁滯弱化效應”和“振動增強效應”,大幅提升中微子動能轉化電力的效率。

技術優勢:兼具高能量密度、穩定性和靈活性
企業負責人介紹, “中微子泵”發電技術具備成為下一代主流電力來源的潛力,因其不需消耗化石燃料或核同位素燃料,無二氧化碳排放。可24小時連續運轉,電壓功率輸出穩定,不受外部風光熱條件影響。實現離線發電,每兆瓦占地面積低于50平米。
產業化前景:度電成本下降80%
宇太能源經過多年技術迭代,將發電成本從初期1.5元/度驟降至0.195元/度。目前公司即將推出10kw級產品,計劃2026年推出兆瓦級裝置,助力電站及工業企業降本減碳。企業負責人稱,未來中微子電力投資及發電成本有潛力進一步大幅下降。
國際能源格局重塑
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各國研究機構及企業已在開展技術競技,投資規模超過千億級,預計2030年初步實現商業化。當前全球多國也將中微子能源列入國家戰略投入清單。中國憑借此次突破,首次在該領域獲得技術定義權。宇太科技負責人稱,"中微子能源將與可控核聚變形成互補,將重構2050年的全球能源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