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表面那些曲折蜿蜒、深色的條紋長久以來一直是科學家們探索的熱點。自上世紀70年代美國宇航局(NASA)的“海盜號”任務首次發現以來,這些條紋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它們猶如一道道神秘的符號,刻畫在火星塵土飛揚的紅色斜坡上,有的甚至綿延數百英尺。
這些被稱為“季節性斜坡紋線”的條紋,在每個季節中會逐漸顯現又消失,但在火星的表面上依然顯得尤為突出。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解開這些條紋的成因之謎,它們被視為火星上可能存在液態水的關鍵證據之一,意味著在火星那片看似荒蕪的土地上,或許隱藏著罕見的宜居之地。
傳統理論認為,這些條紋可能是由地下水源(如冰層或含水層)中的鹽水滲出形成的,使得火星上能在寒冷的環境中短暫出現液態水。然而,最新的研究卻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挑戰。布朗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阿多馬斯·瓦蘭蒂納斯表示,他們的研究在回顧了這些條紋的特征后,并未發現水的證據,反而更傾向于支持一種干燥的形成過程。
瓦蘭蒂納斯及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對超過86,000張高分辨率衛星圖像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圖像覆蓋了火星上所有已知的條紋分布區域。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風和塵埃,而非流動的水,更有可能是這些條紋的成因。
為了驗證這一結論,研究人員創建了第一份火星斜坡條紋的全球地圖,記錄了超過50萬個單獨的條紋特征。伯爾尼大學的研究員瓦倫丁·比克爾指出,這份全球地圖可以與溫度、風速、濕度、巖石滑動活動等多種因素進行比較,從而找出這些條紋形成的條件。
地質統計分析顯示,斜坡條紋和季節性斜坡紋線并不出現在那些預期會有液態水或霜凍跡象的地方。相反,它們更多地出現在風力較強和塵埃活動頻繁的區域。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條紋可能是由薄層細塵在陡坡上滑動形成的,而撞擊坑產生的震動和塵卷風或巖石崩塌等自然現象,可能是導致這些滑動的具體原因。
這一發現對于揭開火星的秘密以及指導未來的火星探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采用大數據方法從軌道上研究這些條紋模式,科學家們無需派遣昂貴的探測器前往火星表面,就能排除某些可能性,從而使探測器能夠更高效地聚焦于最有希望的地點。這不僅有助于我們解開火星是否具備維持生命的條件這一謎題,還能確保在我們向太空深處發射航天器時,能夠保護火星脆弱的環境。
該研究已于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為火星探索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